今天带来的是21道选择题和一道教学设计题,所有题目均来自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或特岗教师考试真题试卷,其出题特点、考查方式和易考点,能给各位考生们朋友的备考带来影响。

1.个体心理发展中,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阶段是( B )
A.老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期
2.学生学会写“石”字,有助于写“磊”字,这种迁移属于( A )
A.具体迁移
B.一般迁移
C.素质迁移
D.顺应迁移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的学生应更多地安排( D )
A.非常容易的任务
B.没有难度和竞争性的任务
C.非常困难的任务
D.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的任务
4.根据教师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阶段按顺序分( D )
A.关注学生→关注生存→关注情境
B.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关注生存
C.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
D.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5.“家人不在身边,老师就是我们的亲人”反映了留守儿童所期待的教师角色是( A )
A.父母与朋友
B.研究者
C.管理者
D.授业解惑者
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B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指导学生使用“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等正向的自我对话以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是(D)
A.全身松弛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法
D.改善认知法
8.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力争到2017年逐步形成( A )
A.“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B.“走出去、引进来、干得好”的局面
C.“下得去、上得来、教得好”的局面
D.“下得去、回得来、干得好”的局面
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的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B )
A.以人为本
B.教育反思
C.有教无类
D.情境教学
10.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其教育思想的根本是( C )
A.智育
B.美育
C.道德教育
D.体育

11.小学生有错误行为时,家长便限制她看动画片,不让其从事有趣的活动,属于(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某教学点张老师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太少的情况,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惯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改革。张老师这样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赋予他的( B )
A.科学研究权
B.教育教学权
C.管理学生权
D.民主管理权
13.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应急性回答,并提出多种类型的答案或各种不合常规的设想,以培养其创造性。这种方法是( A )
A.发散思维训练
B.头脑风暴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自我设计训练
14.“教师是课程开发者”体现了课程实施的( D )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工具理性取向
D.创生取向
15.通过集体讨论,是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效果的创造性训练方法是(B)
A.发散思维训练
B.头脑风暴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自我设计训练
16.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德育原则是(A)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7.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C)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18.画家通过作画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诗人必须写诗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这类现象体现了人的( C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19.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这句话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应具有( C )
A.鲜明的继承性
B.强烈的责任性
C.独特的示范性
D.严格的标准性
20.某班主任在工作中时常感到家长难以应付,经常被家长说教甚至发生口角。该班主任有待提高的能力是( C )
A.教学能力
B.评价能力
C.沟通能力
D.研究能力
21.“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独挡一面,五年成为优秀教师,十年成为教学名师”体现的是新入职教师的( D )
A.教育情感
B.教育思想
C.教育目标
D.职业生涯规划

22.某版本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编排了“认识计算器”一课,教学内容为古今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使用计算器正确运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48人。
请设计一个课堂导入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参考答案】 情境导入:首先,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超市购物的发票,发票上项目很多,计算比较繁琐,由此激发学生:怎样才能又准确又快速地算出结果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 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后揭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场合或情况下看到过别人使用计算器。
设计理由: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数目较大或较繁琐的计算时启发学生想到用计算器,从而揭示学习的内容,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将本节课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